本期熱點資訊
1.《飲用水處理裝置及部件—感官》標準專家評審會議在江蘇成功舉行
2.GB/T45536—2025《感官分析實驗室 質量控制指南》正式頒布
3. 基于人工智能的電子鼻系統實現氣味數字化檢測技術研究
4.中國農業科學院團隊解開茶香中的甜味密碼
5.星創眾譜參與糧油感官分析技術研討會
6.2025年感官評價及嗅辨技術規范化能力培訓班通知
1.1 感官標準
1.1.1 《飲用水處理裝置及部件—感官》標準專家評審會議在江蘇成功舉行
5月29日下午,《飲用水處理裝置及部件 - 感官》標準專家評審會在江蘇南京召開。會議線上線下同步進行,匯聚了行業權威專家及知名企業代表,對標準內容進行了深入研討與嚴格評審,并獲得一致認可。專家們認為,該標準的制定將完善行業規范體系,提升產品感官品質和用戶體驗,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此次評審會的成功舉辦,標志著我國飲用水處理裝置及部件感官評價標準取得關鍵進展。
新聞來源:CIAPST水和空氣凈化專委會
1.1.2 GB/T45536—2025《感官分析實驗室 質量控制指南》正式頒布
近日,GB/T 45536—2025《感官分析實驗室質量控制指南》正式實施,該標準為感官分析實驗室的質量控制提供了全面指導,涵蓋人員、環境、設備、樣品管理、方法驗證、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結果報告等多個要素,旨在幫助實驗室建立科學嚴謹的質量控制體系。這一標準的實施標志著我國感官分析實驗室質量控制進入新階段。
新聞來源:盛評
1.2 感官招聘
1.2.1 聚慧食品科技招聘原料研發工程師
職責:1.建立原料數據庫,確保安全與質量;2.測試與優化原料,滿足研發需求;3.降本優化,保障生產交付;4.負責感官品評,管理模塊化產品;5.完成上級交辦任務。
要求:1.本科及以上學歷,食品、生物相關專業;2.1年以上相關經驗;3.熟悉產品風味、形態、色澤等感官屬性。
新聞來源:北碚匯博今日招聘信息
1.3 感官前沿
1.3.1 王永霞教授:食品感官評價的技術手段與應用研究進展
該文系統梳理了人工感官評價、電子舌技術和面部表情分析技術在食品感官評價領域的應用現狀和特點。人工感官評價是最早出現并廣泛應用的技術,其因依賴于品評員的感官判斷,所以易受主觀因素影響。電子舌技術通過模擬人類味覺實現快速、定量分析,彌補人工評價的不足,但無法檢測固體樣品或評價喜好。面部表情分析技術通過捕捉消費者面部情緒變化,直觀反映喜好,但易受環境干擾。未來,食品感官評價將集成多種技術手段,結合算法和模型,形成多模態感官評價體系,實現更客觀、精準地評價,推動行業發展。
新聞來源:食品工業科技編輯部
1.3.2 基于機器學習與風味組學的研究策略在確定食品特征風味方面的應用
本文綜述了機器學習在食品風味研究中的應用。傳統機器學習算法(如SVM、決策樹、隨機森林等)和深度學習算法(如ANN、CNN)在風味預測中精度高,但也面臨過擬合、大數據需求等挑戰。風味組學中,GC-MS、GC-IMS用于風味成分分析,電子鼻和電子舌結合機器學習可快速檢測食品氣味和味覺特征并構建預測模型。機器學習應用于基于分子化學結構建模、關鍵風味化合物篩選及風味組學分析,提升了風味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助力風味改良和質量提升。未來需解決模型局限性,開發智能風味識別系統和混合模型網絡,減少對大數據依賴,推動食品風味研究發展。
新聞來源:食品信息學
1.3.3 基于人工智能的電子鼻系統實現氣味數字化檢測技術研究
韓國科學技術院(DGIST)權赫俊教授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下一代人工智能電子鼻”,通過將氣味分子轉化為電信號并結合深度學習算法,實現了高精度氣味識別。該技術受生物嗅覺“組合編碼”機制啟發,采用激光加工的碳基薄膜材料和氧化鈰納米催化劑構建傳感器陣列,無需復雜設備即可高效制備。在測試中,該電子鼻對九種香料的識別準確率超過95%,并具備氣味濃度定量分析能力。其超薄柔性設計具有優異的機械耐久性,適用于可穿戴設備和皮膚/織物表面附著式傳感。該研究不僅提升了人工嗅覺技術的性能,還為氣體檢測的跨學科應用開辟了新路徑。
新聞來源:月球香
1.3.4 中國農業科學院團隊解開茶香中的甜味密碼
2025年5月1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許勇泉團隊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發表研究,發現滇紅、白牡丹和霍山黃芽三種高甜茶的香氣成分可顯著增強茶湯甜味感知。研究通過SBSE、GC-O和GC-MS技術鑒定出157種揮發性成分,篩選出18種與甜味相關的香氣活性化合物,其中10種(如(E)-β-紫羅蘭酮、芳樟醇等)能顯著提升蔗糖甜度,最高達59.8%。分子對接實驗表明,這些化合物能與甜味受體穩定結合,增強甜味感知。這一發現為食品工業開發新型甜味增強劑提供了科學依據。
新聞來源:TCM&Target潮源一方
2.1 感官會議
2.1.1 星創眾譜參與糧油感官分析技術研討會
2025年5月28-30日,中國糧油學會糧油質檢研究分會在遼寧省大連市舉辦糧油感官分析技術研討會,主題為“糧油感官分析技術創新與標準化應用”,圍繞 “食品感官分析技術最新研究進展、食品感官分析國家標準體系解讀、糧油感官分析技術標準解讀交流、糧油感官分析儀器設備展覽交流” 四大要點展開。會議匯聚了糧食領域的眾多權威專家與代表企業。
新聞來源:星創眾譜
2.2 感官課程
2.2.1 2025年感官評價及嗅辨技術規范化能力培訓班通知
2025年感官評價及嗅辨技術規范化能力培訓班將于2025年6月19-20日在廣州華南植物園舉辦。培訓采用線下授課形式,涵蓋理論講解、實操和分組演練。培訓目標是幫助從業人員掌握感官評價與嗅辨分析的理論和實操技能,推動行業規范化發展。
新聞來源:艾威科技
3.1 從面部表情分析到人工智能:食品感官研究的未來
該文探討了數字技術在食品感官研究中的應用,重點介紹了眼動追蹤、面部表情分析(FaceReader)、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人工智能(AI)等創新方法。這些技術能夠提供消費者對食品的視覺注意力、情緒反應和感官體驗的客觀數據,克服傳統感官分析的主觀性問題。眼動追蹤揭示視覺線索對消費者決策的影響,FaceReader通過分析面部表情評估消費者對食品的情感體驗。VR和AR技術通過模擬環境研究消費者的食品體驗和購物行為,而AI則用于分析復雜數據集,預測感官偏好,推動個性化食品創新。這些技術的整合為食品行業的產品開發、品牌建設和質量評估提供了更準確、高效和客觀的方法,推動了感官食品科學的變革。
新聞來源:諾達思信息技術公司
3.2 人工智能生成的口味:食品和飲料創新的未來
人工智能正在革新食品和飲料行業的風味開發,通過分析海量消費者數據,預測趨勢并創造個性化、可持續的口味。AI技術能夠快速處理風味化合物數據庫,優化配料搭配,甚至創造出全新的口味組合。例如,IBM與麥考密克合作開發香料,諾特可利用AI創造植物替代品,可口可樂借助AI推出新口味飲品,Aromyx則致力于數字化味覺和氣味感知。這些創新不僅加速了產品研發,還提升了個性化體驗,減少了浪費和成本。未來,人工智能有望進一步推動食品行業的智能化和個性化,帶來更高效、更具創意的味覺體驗,為消費者創造前所未有的風味世界。
新聞來源:中外香料香精第一資訊
周報聯系人:感官小安